南方鲆养殖(漠斑牙鲆)的病害防治方法
南方鲆(Paralichthys"lethostigm),俗称漠斑牙鲆,原产于美国东南部沿海,属亚热带种类,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于2001年首次从美国引进,由于漠斑牙鲜肉质细嫩、鲜美,并具有食性杂、适盐范围广、生长快、抗病力强、较耐高温、易活运等特点,倍受广大消费者和养殖户青睐,是一种优良的水产养殖品种。但随着工厂化养殖的迅猛发展,在南方鲆养殖设施水平低、管理不规范、苗种和成鱼频繁交易、种质退化、水环境恶化等因素影响下,漠斑牙鲆病害时有发生,对漠斑牙鲆的健康养殖造成极大的威胁。漠斑牙鲆的疾病防治问题,成为产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课题而受到养殖业者的特别关注。
一、病毒性疾病
1.病毒性神经坏死症(VNN)
该病发生在孵化后25~30天,全长17毫米以上的牙鲆稚鱼上。发病后2周左右就会全部死亡,发生一次后该池本季节一般不能再用来培育牙鲆苗种。
患病个体以自身为轴做旋转游动,不摄食时也不贴底。从病理组织上可以明显地看到在网膜、脑中枢神经组织形成明显的空泡变性。
防治:该病可能由产卵南方鲆亲鱼垂直感染引起。产卵前,采取卵巢、精液试样,用PCR法来确认有无病毒存在,另将受精卵用有机碘(有效碘50毫克/升)进行消毒:对育苗用水进行紫外线消毒等。
2.病毒性表皮增生症(VEIJ)
该病发生在牙鲆仔鱼孵出后10~25天、营底栖生活之前,发病时个体长为了~8毫米。发病后仔鱼多在1~3周内基本上全部死亡。经感染实验,10毫米以上稚鱼几乎不会死亡,而且水温越低,死亡越慢。
患病南方鲆鱼摄食明显不良,瘦弱,头下垂,消化道萎缩,腹部塌陷,无活力,出现随水流而游动的个体。鳍的边缘,尤其是尾鳍的前端白浊、萎缩、变形。对患部镜检,发现上皮细胞呈球形化,明显增生。鳍出现异常的时间,早的在孵化后10天左右就可以观察到,晚的在变态后也会发现鳍出现异常。发病后快的经过1周就会出现死亡,慢的有的经过几周出现死亡,最后基本上全部死亡。水温越高,症状越严重。
由某种病毒(可能是疱疹病毒类)感染引起。病毒呈六角形,带囊膜,病毒粒子直径为190~230纳米。
防治:将受精卵用有机碘(有效碘50毫克/升)进行消毒,防止垂直感染;消毒培育用水,防止水平感染,迅速将感染源处理。将发生该病的鱼及其生物饵料清除,将所用设施全部空闲1个月以上,在将设施进行全部消毒的基础上,重新进行饵料培养,重新培育苗种。
3.淋巴囊肿病
该病多发生在水温较高季节,0~1龄鱼易发病。
南方鲆患病鱼有的在体表、头、躯干、口腔内外、眼睛、尾鳍、背鳍、臀鳍等处有形状、颜色不一的囊肿物,小的如白色水泡,呈念珠状、粟粒状,大的呈团块状、菜花状,颜色多为乳白色,也有粉红色的,较大的囊肿物上可见红色小血管,有时覆盖鱼体的1/3以上。患病牙鲆发病时行为、摄食正常,但生长缓慢;病症严重的牙鲆基本不摄食,部分死亡。
病原体:是一组和类彩虹病毒紧密相关的病毒,它们的每一种都可单独作为病原体,都属于同一家族或真菌属,统称为淋巴囊肿病毒。
防治:减轻外界压力和尽量避免皮肤损伤,将南方鲆病鱼严格隔离,感染严重者予以销毁。
目前尚无有效药物治疗,以预防为主,但可以使用抗菌药物预防二次感染。
二、细菌性疾病
1.滑走细菌病
本病在放苗后3~6个月、体长3~10厘米的南方鲆稚鱼多发病,死亡率低于0.1%,历时较长,可能引起弧菌的二次感染。
以背鳍、尾鳍等损坏、缺损、皮肤腐烂及坏死为主要症状,病重的个体皮肤呈溃疡状态,病轻的鱼体表局部白化。内脏无异常。
病原体:海岸屈桡杆菌(Flexibacter"maritimus)和屈桡杆菌属的一种(Flexibacter"sp.),为在海水中及琼脂培养基上形成淡黄色群落的长杆菌,进行滑走运动。
防治:减小养殖密度,经常换水保持饲养环境的清洁;防止鱼体受伤,早期发现病鱼,应隔离,防止其他鱼群感染。药物治疗可用磺胺药或土霉素50~100毫克/升药浴1~3小时或口服药饵。
2.奴卡氏菌病
症状:濒死状态的南方鲆鱼体表出现点状白斑,形成小而隆起的脓包,有些个体口部糜烂,但也有病鱼的外表症状多种多样而并不显著的情况。解剖时脾脏和肾脏有白色结节,有时也会在鳃、心脏上出现。此病发展较为缓慢,但长时间持续死亡,使发生本病的水池累积死亡率达到15%,损失较大,应引起重视。
病原体:卡帕奇诺卡氏菌(Nocardia"kampachi www.nazashop.com/),革兰氏阳性菌,菌体分枝丝状,旱弱抗酸性,无运动性。
防治:早期发现病鱼,及时清除,防止病情蔓延。南方鲆药物治疗可用链霉素制成药饵,50~60毫克/千克鱼体重,连续投喂20天。
3.南方鲆腹水病
此病从几厘米的稚鱼到成鱼都有发生。在水温17℃以上养殖密度过大、水的比重过低、摄食过量的鱼群容易发生,日死亡率在0.2%~1%,而且往往表现为急性型,清晨清池后到下午便有部分鱼腹部膨起,并大部分在当日死亡。在水温超过20℃以上时,死亡率会急剧增加。牙鲆腹水病引起死亡还有长期连续死亡的特点。
症状:迟钝爱德华氏菌引起的腹水病症状主要表现为:病鱼胸腔鼓胀、腹部隆起,胸腔内部充满无色或淡黄色粘性的液体,通过水浸片检查可发现大量的细菌。发病时内脏团各个器官也发生病变,如肝脏充血发红,心脏和脾脏变成暗红色,肠道充血,肠道和胃中无食物,肠道内有大量的黄色粘液,肠道末端有时带有白色粪便。嗜水气单胞菌引起的腹水病即溶血性腹水病,症状主要表现为:患病鱼腹部肿胀,各鳍基部、口部、鳃裂后部发均有出血症状,鳃盖凹陷,鳃丝发白,呈贫血状,有的肛门微红。解剖后观察,可见肝脏呈土黄色,心、脾颜色暗红,肾肿大、充血,胃中无食,肠道有大量粘液,肠壁变薄而透明。镜检腹水及血液水封片,有大量运动的细菌。
预防:选择健康的苗种;投喂干净的饲料;控制养殖密度和均匀度;处理好养殖用水,改善养殖环境,如改善水质、加大换水、养殖池清扫等。
治疗:降低水温,水温控制在14~15℃,低水温可在短期内减缓病原感染速度,降低死亡率,但水温日变幅不能过大,避免鱼出现应激反应;减少日投喂次数,降低投喂量,使鱼处于60%~70%的饱食状态;空腹药浴,20毫克/升盐酸土霉素和200毫升/立方米福尔马林药浴,加大充气量,药浴2小时,每天一次,连续3~5无配合药饵治疗效果更好,可用氨苄青霉素或土霉素拌在饲料中,用蛋清包裹风干后投喂,用量为每天每千克鱼体重100~150毫克:清除水体中有机污物,加大换水量,增加换水频率;及时隔离病鱼,销毁病亡个体,严格消毒生产工具,防止二次传染。
4.传染性肠道白浊症
该病多发生在南方鲆孵化后30天左右、处于变态的仔稚鱼。在水温18~20℃营底栖生活后,患此病较少。一般是一旦发病,很快就会引起稚鱼死亡,3~5天时间全池鱼会几乎全部死亡。也曾有孵化后18天发生该病的报道。
症状:南方鲆病鱼停止摄食,腹部膨大,肠道发白,消化道内存有大量饵料,随病情发展,病鱼体色变黑,消化管萎缩,腹部下陷。病理组织观察,鱼肠上皮细胞排列紊乱,上皮细胞空泡化,部分上皮细胞剥离仗肠管变薄、膨化;肝细胞贮存糖原及脂肪量减少,出现空泡,伴有轻度或高度萎缩,肾脏尿细管上皮细胞萎缩;造血组织水肿,心脏内嗜中性球颗粒增多,脾脏、鳃、体侧肌肉、皮肤无显著病变。电镜观察,病原菌附在肠膜微绒毛上,破坏微绒毛,加之细菌分泌毒素共同影响鱼的消化吸收,导致死亡。病原为弧菌。
防治:该病的感染源可能是投喂的轮虫、卤虫所携带。所以在培养轮虫或孵化卤虫时,要用活力强的小球藻。避免用太高的温度和过高密度培养轮虫、卤虫。苗种培育水温高易发生该病。此外,保持环境清洁及合适的放养密度等也很重要。如果稚鱼能摄食碎肉,可将嗯喹酸或土霉素混在饵料中投喂。
5.皮肤溃疡病
症状:其主要特征是南方鲆体表皮肤溃烂,感染初期体色呈斑块状褪色,食欲不振,缓慢地浮游于水面,有时狂游或回旋状游泳。随着病情的发展,有的吻端、鳍膜烂掉,肛门发红扩张,有黄色粘液流出。严重病鱼一周内下沉死亡。南方鲆病原为假单胞杆菌。
预防:合理的放养密度,倒池,分选大小鱼时操作小心谨慎,勿受伤。倒池时池底要用漂白粉彻底消毒,水质要清新,不投腐败、变质饵料。
治疗:氟苯尼考0.5~1毫克/升,全池泼洒,每天一次,连用3~5天;以复方新诺明拌药饵,第1天用药400毫克/千克鱼体重,第二天减半,连喂5~7天。
6.链球菌病
多发生在夏季高水温期间,死亡率为8%左右。
症状:病鱼眼球白浊、充血、突出,鳃盖软条骨间膜充血发红,上下腭充血。解剖可发现腹腔积水,肠管发炎,肝脏充血。患病个体脑部和内脏均含有大量细菌。病原为β溶血性链球菌。
防治:由于该病多发生在夏季高温期,应加强南方鲆水体交换,保持良好的饲育环境;降低放养密度,定时清除残饵,倒池消毒要彻底,用强力霉素、金霉素等抗生素以15~40毫克/升浓度进行药浴,每次1~2小时,连续5~7天。同时连续投喂上述抗生素药饵7~10天,剂量为50~100毫克/千克鱼体重。
三、寄生虫疾病
1.鞭毛虫病
系天然牙鲆及人工种苗养成过程中、有眼侧呈溃疡状为特征且频发的一种皮肤疾病,可使鱼大量死亡。先是在染病鱼体表上分泌大量粘液,呈白云状,病情继续发展,寄生部位的表皮细胞坏死,体色变黑,出现患病处出血、竖鳞、随之浮肿的溃疡症状,腹腔积满腹水。
病原体:原生动物鞭毛虫类的一种(fchthyobodo"sp),寄生在南方鲆鱼休表、鳍及鳃表面所发生的病害。
预防:保持合理的放养密度:加大水的交换量,保持水体清洁:彻底清除池底污物;及早发现病鱼,及时治疗:可在饲养池底部铺砂。
治疗:用200~300毫升/立方米福尔马林溶液药浴,每天1次,每次30~60分钟,连续用4~6天。
2.盾纤毛虫病(嗜腐虫病)
该病多发生在2~5厘米的稚鱼,日死亡率在0.5%~1%。养成期间也有发生。15~16℃低水温期严重,水温在25℃以上该病发生率急剧减少。由于虫体可侵入鱼的腹腔、肾脏甚至脑内,因此很难治愈。目前该病已成为牙鲆寄生虫病十的顽症。
鱼感染初期,体色黑化,随后体表出现擦伤状和糜烂,重症者出现溃疡状的洞,鳍、头部、吻端和下颚发红,鳃盖外侧呈新月型白花,鳍出血和出现缺损症状。镜检,患病鱼体表及脑部均有大量水滴状的活动虫体。
病原体:原生动物嗜腐虫类盾类纤毛虫。该虫长20~45微米,呈泪滴形,全身披有纤毛,运动活泼,运动路线呈"之”字形,在残饵、污物、死鱼身上可大量繁殖,并且能从伤口进入鱼体内,在鱼的血液、组织及内脏器官中大量繁殖。
预防:南方鲆育苗用水如能经两次砂滤可有效减少寄生虫从外部水源带入,投喂质量好的饵料,保持一定的投饵节奏,提高换水率,及时清扫池底,维持适当的养殖密度,预防感染扩大;及时捞出患病鱼进行隔离。
治疗:虫体在体表寄生时可用淡水浴,虫体明显减弱、变形死亡;或用300毫克/升过氧化氢药浴60分钟,隔天1次,连用3次。宫春光等研究了盾纤毛虫在不同溶液中浸泡1小时、1.5小时的存活情况,结果表明,淡水可使虫体由瓜子形变成近圆形,活力降低,但无法杀死虫体;硫酸铜在海水溶液中无效,在淡水溶液可基本杀死虫体:福尔马林溶液在海水、淡水溶液均有效,浓度大于400毫升/立方米才能完全杀死虫体;而过氧化氢、硫酸锌、高锰酸钾、亚甲基兰、聚维酮碘、一元二氧化氯、渔用溴氰菊酯、大蒜素等则基本无效。
3.淀粉卵甲藻病
该病是漠斑牙鲆苗种培育、成鱼养殖、亲龟培育期间危害最为严重的疾病之一。适宜水温为23℃以上,该病苗种培育流行季节为5~6月,亲鱼培育流行季节为7~8月,此病感染迅速,且传播快,死亡率高。
病鱼体色发黑,鱼体及鳃丝不规则分布有小白点,鳃贫血或充血,呈灰白色,呼吸加快,鳃盖开闭不规则,体表与鱼鳍上被寄生部位充血或出血,鳍条严重分叉腐烂,皮肤溃疡。病鱼在水面漂游或横卧水底,或迅速窜游至水面,再沉入水底,发病鱼不摄食,最后因身体消瘦、鳃组织严重受损、呼吸困难、窒息或衰竭而死。镜检可发现南方鲆鳃部、鳍及皮肤表面生有大量黑色的淀粉卵甲藻营养体。
病原体:眼点淀粉卵甲藻。淀粉卵甲藻营养体可以观察到一端有根状突起(假根或伪足),成熟后假根缩回细胞内变成孢囊而脱落。
防治:以预防为主,通过调节水质,改善饲育条件,增强鱼体抵抗力,预防疾病发生。徐绍刚等认为淡水浸泡与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联用可以同时对卵甲藻及其孢囊起作用,用海水冲洗池底将从鱼体脱落的孢囊冲出养殖池,在最短时间内减轻对鱼体的损害。而单独用淡水浸泡或使用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治疗卵甲藻疾病都没有获得很好的效果(www.nazashop.com/)。淡水浸泡可以通过渗透压的突然改变而对成熟前的卵甲藻起杀灭作用,但对成熟的孢囊却没有杀灭效果,只能起到抑制其萌发作用,一旦条件合适,孢囊会立即萌发,重新对鱼体寄生。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治疗卵甲藻病的作用机制是:铜离子与病原体的蛋白质结合成蛋白盐,形成沉淀,以阻止病原体的生长繁殖,达到防治鱼病的目的。
4.白点病
一般发生在南方鲆养殖的高温期,水温25℃左右,养殖水环境条件差的养殖池,春冬季节也有发生,死亡率高达"50%,若治疗不及时,在一周内可全部死亡。
表现为鱼体不适,经常与池底、池壁摩擦、碰击,腹部及边鳍多有伤痕,呼吸困难,体表和鳃上的黏液增多,食欲减退,游泳异常,摇晃上浮游动,体色变黑,体表、鳃黏液分泌过多,鳃褪色。肉眼可见鳃上有许多白点,镜检可看到体表及鳃丝上有活动的带黑点的虫体。大量寄生时,表皮和鳃发生糜烂,鳃上皮细胞坏死,从而引起呼吸障碍。此病的发生与放养密度过大和水体不洁有密切关系。
病原体:刺激隐核虫(海水小瓜虫),是一种隶属隐核虫属、纤毛虫种的刺激隐核虫,寄生于海水硬骨鱼类的皮肤、鳃的上皮,可引起鱼类的传染性疾病
防治:用甲硝唑或大蒜制成药饵投喂;改善南方鲆养殖水体环境,每日用新鲜海水交换掉50%池水。注意换水时,水源要清洁、无污染。换水有助于清除胞囊和幼虫,减少传染机会,还可以增加鱼的免疫力,防止继发性感染。
由于刺激隐核虫有复杂的生活史,胞囊的生命力又很强,通过药物直接破坏胞囊是很困难的。但要杀死它的幼虫,控制新胞囊的形成,保持一个周期,彻底杀灭刺激隐核虫还是可能的。用0.25~1.0毫克/升硫酸铜,浸泡4~8天:用0.2~0.7毫克/升硫酸铜和硫酸亚铁(5∶2)合剂,浸泡4~8天;用100~200毫升/立方米福尔马林溶液,浸泡2小时,每天一次,连用4~6天;用40~60毫升/立方米福尔马林溶液结合抗菌素药,浸泡4~6天。需注意用药剂量和时间,要视不同鱼的忍受程度进行调整。通过对刺激隐核虫病的治疗,对其他纤毛虫类和细菌性疾病也起到一定的杀灭和抑制作用。
原文:水产渔业 > 水产渔业鱼病防治:南方鲆养殖(漠斑牙鲆)的病害防治方法
网址://www.nazashop.com/yangyujishu/20105488.html
[水产渔业鱼病防治]传染性脾肾坏死病俗称鳜爆发性传染病,是以脾、肾坏死为主要病理特征的一种病毒性疾病。养殖水产最怕大规模暴发疾病,导致心血都付之一炬,而鳜鱼养殖在部分塘口死亡率最高达90%以上,养殖户损失惨重。...
[水产渔业鱼病防治]鱼病诊断是鱼病防治的首要环节,只有先确定鱼患什么病,然后才能对症下药进行治疗,并取得有效的治疗效果。鱼类易诱发多种疾病,而且鱼一旦发病,只能通过全池泼洒药物的办法来防治。因此能否正确诊断鱼病...
[水产渔业鱼病防治]白斑狗鱼是新疆特产冷水性鱼类,土著名"乔尔泰"。因其病害少,养殖周期短,肉质鲜美,深受全国市场青睐。博斯腾湖西南小湖区水质优良、鱼类资源丰富,可现捞饵料鱼投喂,白斑狗鱼当年可长到800g左右,...
[水产渔业鱼病防治]本报记者刘刚近日长丰县吴山镇养鱼户魏永明向本报咨询:秋季鱼病如何科学防治?记者就此采访了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专家魏泽能。魏泽能说,秋季水温在20℃以上,此时鱼类生长最为旺盛,饲料效率高,应抓紧这段...
[水产渔业鱼病防治] 陈如梅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隆安县农业局,广西隆安532799 随着养殖业的不断发展,水产养殖在给广大养殖户带来较大经济效益的同时,出现的各种流行疾病也给养殖业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水产渔业鱼病防治] 李长义 (黑龙江省讷河市老莱镇农村经济技术服务中心 161346) 细菌性鱼病是水产养殖的主要病害之一,流行范围广,流行季节长,每年的4~9月为盛行期,造成的损失严重。 1 分类 非病原...
[水产渔业鱼病防治] 李志刚 (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五大连池镇水产站 164155) 造成鲤鱼肠炎的原因有很多,最常见的还是水温及喂食上。水温低或温差过大易造成肠炎,喂食不当也会造成肠炎突发。肠炎初期食欲不振...
[水产渔业鱼病防治] 据报道,福建东山县港口村养殖户老李死鱼2万多千克。据了解,老李的鱼塘约8亩,平均水深约3米,主养鲈鱼,并混养少量的黄鳍鲷和草鱼。4月19日凌晨6时老李发现不少鱼浮头,他连忙泼了增氧剂,觉得没...
[水产渔业鱼病防治] 1 “三早”。“三早”指早放养、早开食、早管理。①春季放养鱼种要尽量提早,一般在春节前后水温较低。鱼种活动能力较弱:鳞片紧密,在捕捞运输和放养过程中,鱼种不易...
[水产渔业鱼病防治] 夏季随着水温上升。鱼的摄食量增加,水质变化快,再加上草食性鱼类的放养密度大,草鱼疾病就愈来愈多,且难控制,极易造成大量死亡。提早预防草鱼“三大病”,是夏季草鱼养殖中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