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咬尾症的临床症状 猪咬尾症的防治措施
猪咬尾症又称反不适综合症,是猪应激综合症的一种临床表现形式,它是现代养猪生产条件下,猪受到许多种不良因素刺激而引起的一种非特异性应激反应。猪咬尾症又称为猪的“反不适综合症”或“反应激综合症”,它是许多猪场和散户中较为常见的猪的一种恶癖。凡是能引起猪感觉不舒服的各种环境因素、营养因素和心理因素等均可造成猪群发生咬尾现象。近年来,猪咬尾症在规模猪场及中小饲养户不断发生,且发生率大有上升的趋势。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猪咬尾症的临床症状 猪咬尾症的防治措施。
1、病因分析
营养因素。猪采取舍饲时,机体只能够通过采食饲料获得生长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因此在供给营养不全面、搭配不合理的日粮都能够导致猪咬尾症。例如,摄取钙、铜、铁、锌、钴、硫等矿物质以及食盐不足,缺乏氨基酸尤其是天门冬氨酸、赖氨酸过少,缺乏维生素特别是B族维生素,以及长时间饲喂含有高水平磷的饲料,如稻壳、杂粕类(葵花子粕、棉粕、菜粕等),或者长时间饲喂麦秆粉、玉米秆粉、甜菜而导致钙磷比例不当。以上情况通常是由于猪场过度节省饲料成本,或者购买品质低劣的饲料,造成猪群发育无法通过饲料被满足,从而就可能使其发生咬斗而形成咬尾症。
管理因素。猪群饲养密度过大,即同一栏内饲养数量过多、非常混乱,机体间频繁接触而形成冲突,饲槽数量较少,采取地面喂食,或者缺乏饮水而使其频繁舔食粪尿、污水,大量活动、不能够得到足够的休息而过于烦躁,舍内卫生条件较差等,都能够引起咬尾症。
环境因素。气候突变,秋冬、冬春交替季节舍内外温差明显,舍内滋生大量蚊蝇,温度过低或者过高,通风较差,刺激性气味过大,堆积过多粪便,无法在干净的地方休息,光线强度过大,生活环境比较单调,但自身比较活泼好动,也会导致猪相互争斗而发生咬尾症。
2、临床症状
病猪初期表现出不安,对于外界刺激比较敏感,食欲不振,目露凶光。开始时只有个别猪之间咬斗,之后有更多数量参与,主要是呈现咬尾,有时也会呈现咬耳。被咬猪的尾部被毛发生脱落,皮肤出血,咬猪逐渐对血液形成异嗜,从而发生咬尾癖,逐渐造成更大的危害。另外,被咬猪增重缓慢,严重时会经由创伤而出现继发感染,进而形成脓肿和发生骨髓炎,如果没有及时采取有效处理,可引起败血症等而最终死亡。
3、防治措施
药物治疗。及时在猪群中将形成咬尾恶癖的猪挑出,放入单圈进行隔离饲养,对于极其好咬好斗又无法采取单独饲养的猪,可肌肉注射适量的氯丙嗪、硫酸镁等,使其安静。对于尾部被咬伤的猪也要及时处理,可在伤口使用o.1%高锰酸钾液进行清洗,并涂抹适量的碘酊避免发生感染。如果尾部被严重咬伤,要先使用12号缝合丝线进行结扎止血,再在伤口处涂抹碘酊或者紫药水,同时配合使用青霉素和安痛定进行治疗,或者在尾部涂抹磺胺软膏等来避免发生感染,防止症状加重。对于圈中其他猪,可使用适量的镇静药来保持安定,或者在尾巴上涂擦适量具有苦味的无毒药水,如中药黄连煎煮的溶液,从而在想啃咬尾部时,由于嗅到苦味而拒绝。
创造良好饲养环境。猪舍建筑、环境工程设计以及舍内设施选择等都应该与猪正常的生理要求相符。一般来说,养猪场要尽可能选择在水质状况充足、通风良好的地方建设,且要求猪舍建设不仅能够防潮还能够防冻保暖。同时,猪场具有一定的绿化,并具有无害化处理粪、尿、废弃物等设施,尽可能为猪创造良好的饲养环境。猪舍要保持干燥、通风、光照适度,每天都要勤打扫猪舍,加强防蝇防虫,且清出的粪便采取无害化处理。
适时断尾。对于新生仔猪,可在当天进行断尾,一般可用钝口剪钳在距离尾根处1cm左右将尾巴剪断,然后涂抹适量的碘酊。也可在仔猪出生1-2天内进行打耳号的同时,在尾下1/3处使用钢丝钳子连续钳两下,两次距离适宜控制在0.4cm左右,以钳断尾肌和尾骨,压扁血管和神经,并在皮肤上压出沟,经过7-10天尾的下1/3就会脱掉。这种方法操作简便,且没有出血、发炎现象,效果优良。
满足营养需要。根据猪各个生长阶段所需的营养,饲喂合理搭配的全价饲粮。一般育肥猪前期应适当提高日粮蛋白质或者必需氨基酸(如赖氨酸)、维生素、矿物质以及微量元素水平,而育肥后期要适当提高粗纤维水平。采取湿拌料饲喂时,注意存放时间不能够过久,且定时定量饲喂,禁止饲喂发生霉变的饲料。猪日粮中还要添加适量的微生态制剂,以补充和保持肠道内始终是有益微生物菌群占据优势和主导地位。猪每次转群前1周和前2天,可按体重直接投给o.2-0.5mLjkg亚硒酸钠 维生素E合剂,或者在饲料中添加0.3%左右的亚硒酸钠维生素E粉剂。
饲养密度合理。猪饲养密度适宜控制在既不会影响机体正常的生长发育、繁殖,还能够合理利用圈舍面积。一般来说,体重在7-14kg,每头所占面积适宜控制在o.28mz;体重在14-23kg,面积为o.37mz;体重在23-45kg,面积为o.46mz;体重为45-68kg,面积为o.56mz;体重在68-100kg,面积为o.74mz。但由于我国南北各地在不同季节的气温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圈养密度。
1、发病原因分析
1.1猪的生物学特性原因 猪喜欢群居,天性好争斗,尤其是在猪分窝转群、并圈时,需要通过争斗来确定彼此在猪群中的“位置”。在每天14:00-15:00,猪只均兴奋、活泼、互相追逐。如果猪群发生咬尾,往往在此段时间猪咬尾会更加剧烈。家猪是从野猪驯化而来,天生嗜血腥味儿,嗜咸味儿,喜欢舔食血液,一旦猪尾巴被咬伤后,血腥味儿更易吸引同圈的猪一起来舔舐血液,咬,从而促使咬尾情况的恶化。猪咬尾的发作频率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即阉后的小公猪差不多是小母猪的两倍,而且,从咬伤程度来看,公猪更为严重。猪群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咬尾发生率有明显的差异。体重低于20kg的猪较少发生,体重超过20kg的猪咬尾发生率急剧上升,70kg后又减少。
1.2营养的原因 虽然猪只日粮中单纯的营养缺乏并不一定能够引起咬尾,但是许多研究表明如果猪咬尾症和其它不良因素已经存在,那么日粮中营养物质的缺乏或比例不当就会加剧猪咬尾程度,甚至会促使猪咬尾症的爆发。 当日粮中蛋白质水平偏低或必需氨基酸(例如赖氨酸)缺乏、蛋白与能量比不平衡时,猪体内蛋白质代谢会发生紊乱,表现出一些异常行为,其中包括兴奋互咬。日粮中NaCl等盐类缺乏会加剧猪嗜血和咬尾。日粮中Ca、P不足或比例不当与咬尾也有一定的关系,而当猪群严重缺P时,猪会经常拱地、啃泥、互相舔咬。
1.3猪舍环境的原因
1.3.1猪舍环境的单调 猪只长时间的生活在枯燥乏味的猪舍环境当中,在长时间无聊的情况下,就会烦躁不安,从而导致争斗情况的出现。
1.3.2环境的突然改变 环境的突然改变,对于猪只来说是一种强烈的应激反应,比如噪声、猪只串圈、其它动物的突然进入(包括陌生人,饲养员突然更换鲜艳衣服等)、冬春和秋冬季节交替时的较大温差等都能够使猪群感觉到不适、烦躁,从而造成咬尾的情况发生。
1.3.3猪舍环境的长期不适 夏季的高温闷热或长时间的阴雨天气通风设施不完备,空气流通不好;冬季圈舍封闭过严造成的通风换气情况差,舍中NH3、H2S、CO2等有害气体的浓度过高,湿度过大等都会造成猪群的敏感性增强,从而诱发加重咬尾症的发生。
1.4猪场管理方面的原因
1.4.1猪饮水量不足和采食空间不够 由于猪的饮水量和采食量是成正比的,所以当饮水的条件不好时,会造成猪只的采食量下降,猪只由于饥饿和烦躁不安的情绪会造成咬尾的情况的发生;当料槽不够时,猪群在采食的过程中,有的猪要被挤出或干脆就挤不进去,在等待的过程中就容易发生咬尾的情况。、
1.4.2猪圈舍空间过于狭小 由于猪群过大或是密度过大,猪与猪之间接触的机会就会增多,特别是在寒冷的冬季,由于很多的养户为了增加圈舍的温度而加大了饲养密度,从而增加了猪群争斗咬尾的可能。
1.4.3其它应激 管理上的其它应激,如注射、抓猪、称重等,都会引起猪群的躁动,导致咬尾的发生。
1.4.4长期饲喂霉变的饲料 霉菌毒素产生的临床中毒症状会因在饲料中的毒素种类、剂量、饲喂时间、毒素间的相互影响以及动物本身的品种、年龄及健康状况而有所不同,但是在猪群当中很多时候的初期表现是猪只的不安情绪导致的咬尾。
1.5疾病方面的原因
1.5.1猪体表有虱子、疥癣等寄生虫时,由于皮肤刺痒,猪在墙壁摩擦会导致耳后、肋部等出现渗出物或出血而吸引别的猪来舔咬,而体内有蛔虫的猪易于攻击它猪。
1.5.2由于猪主要是通过嗅觉来分辨同伴的,当猪患感冒、胃肠炎、贫血、佝偻病、气喘病、伪狂犬等疾病时,由于体味的改变很容易造成咬尾的发生。
2、防治措施
2.1预防措施 初生仔猪24h内断尾。满足猪的营养需求,根据猪不同阶段的营养需求供给营养全面的饲料。加强圈舍卫生,减少有害气体浓度。为预防猪只无聊,可提供玩具,悬挂铁链,铁环,轮胎,绳索等。降低饲养密度、增加圈舍的自然通风;增加通风设备的投入(如风扇,引风机,空调等)。改善饮水条件,提高水箱高度,增加水嘴数量,增加采食面积。定期驱虫,分别在猪35-40日龄、70-80日龄、100-110日龄时各驱虫1次。同时要注意驱除体表虱、疥癣等。季节变换时,及时采取措施减少应激,如加强保温,饮水投放复方电解多维,葡萄糖粉,维生素C粉等。
2.2当发生咬尾症时的防控措施 发生猪咬尾症初期,饲养人员一定要高度重视,及时解决处理,不可掉以轻心,否则一旦严重,损失巨大。对存在轻微咬尾现象的猪群,可采用白酒、陈醋或来苏儿等对猪群进行每天2-4次喷雾,能起到有效的控制,同时在圈舍内增加玩具转移猪群注意力;在下午时加强圈舍管理,专人看管2-3d。对被咬伤的猪应及时用高锰酸钾溶液清洗伤口,并涂上碘酊以防止伤口感染,咬伤严重的可用抗菌素治疗,如果需要,将有伤的猪隔离,避免死亡;在地板上撒一些畜牧盐,煤灰渣,红土等,或在饲料中拌些朱砂散等可帮助转移猪只注意力,镇静,缓解猪咬尾症,使猪群尽快停止咬尾。单独饲养有恶癖的猪,单独饲养伤势严重的猪。如在圈中发现有咬尾恶癖的猪时,应及时从猪群中挑出单独饲养;对特别好斗好咬又无圈单独饲养的猪,可每头用氯丙嗪80-100mg、20%硫酸镁20mL进行肌注或者灌服安眠药3-4片,保持安静。 终上所述,猪咬尾现象发生原因复杂,只有更多的关注猪只的“福利”,科学的饲养管理,让猪只在“舒适”卫生的环境下,最大限度减少应激,保证其健康生长,最终大大减少猪咬尾症发生率,从而让猪只为广大养殖户创造更大经济效益。
原文:养猪 > 养猪技术:猪咬尾症的临床症状 猪咬尾症的防治措施
网址://www.nazashop.com/yangzhujishu/201030291.html
[养猪技术]小猪弱猪怎么护理? 1、如果仔猪在出生之后,体型依然差异比较大,那么就需要在刚开始一天的时候密切观察仔猪的吃奶情况,并将弱仔进行标准。因为一窝仔猪的存活率往往并不取决于那些强壮健康的仔猪,而...
[养猪技术]一、种公猪配种时间公猪一般在5~6月龄即进入了初情期,虽然初步具备了繁殖配种能力,但考虑到其机体仍处于快速发育阶段,若过早配种会消耗其很大体力和精力,势必会对公猪今后的使用造成不良影响。公猪...
[养猪技术]怎么防止新购仔猪生病? 1. 购买健康仔猪。建议购买本地产的仔猪,健康状况可掌握。如从集市和流动商贩手里购买仔猪,一定要看是否健康无病,并索要“三证”。2. 进栏前清理栏舍。在购进仔猪...
[养猪技术]一、机遇而从养猪现状来看,目前在积极复养的都是集团化猪场,普通规模化猪场和农村散养户复养率并不高,尤其是此前养殖量尚可的规模化猪场,发病后损失较大,受资金影响想复养非常困难。而农村散养户更多...
[养猪技术]一、控制猪舍温度夏季会出现怀孕母猪大喘气,不吃食;哺乳母猪也会出现类似情况,这些症状其实不是疾病引起的,可能是和温度有关,现在很多地区温度升高很快,骤然升到30多度,猪舍内温...
[养猪技术]1、母猪体质:母猪缺乏适当的运动,过肥,饲料营养不均衡等;3、霉菌毒素引起母猪雌激素过多,导致母猪乳腺增大,阴门水肿,肛门和阴道脱出;5、母猪生产:助产处理过程不当也有几率导致脱宫...
[养猪技术]母猪发情周期特征因为发情的阶段不同表现也不同,在母猪发情周期平均21天里(19~23天),观察母猪发情的症状,抓住发情母猪最佳配种时间是提高母猪受胎率和猪场生产力的关键,下面我们就...
[养猪技术]家家户户都有醋,但醋并不仅仅只是一味调味料,民间的许多治病偏方里都提到过用醋,尤其在养猪方面,食醋在养猪业上用途广泛。有着散淤、消胀、杀菌、消炎的作用,巧用食醋治疗多种猪病,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
[养猪技术]猪阉割畜后出现继发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手术操作不正确,操作粗暴,手术时间过长,未能按照无菌操作规程进行检查和准备,术后护理不当等,均可出现术后一些并发症。常见的有术后出血、阴囊水肿、精索炎、...
[养猪技术]苦味瓜果蔬菜中含有氨基酸、维生素、生物碱、微量元素等,可促进动物胃酸的分泌,增加胃酸浓度,从而增加食欲。从中医角度讲,苦味瓜果蔬菜可通过其补气固肾、健脾燥湿,达到平衡机体功能的目的。因...